【信息日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 江西师范大学一举夺得5块奖牌
发布时间: 2018-11-11 浏览次数: 76

中国江西网记者曹琦/文

    历时7个月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日在厦门大学闭幕。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团队斩获1金2银2铜,一举填补了此前在金奖领域的空白,团体总分继续跻身全国高校20强,蝉联全国先进集体奖,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一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被称为全国大学生“第一赛”。本届大赛吸引了47个国家的2257所高校参赛,团队报名项目64万个、参与学生265万人,参与高校和参赛学生数量均再创新高,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

    “在这样一个激烈的比赛中,能够拿到金奖,团体成绩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一名,必将给师大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更为深远的是我们在组织攻坚重大赛事上创造了一种现象,姑且把它称作‘师大竞赛现象’,这种现象所折射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后的办学弥足珍贵。”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表示。

    力压群雄 从64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互联网+”大赛是全国大学生第一大赛, 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几轮比赛几次打拼,从全省再到全国层面的竞争,师范类院校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优势,能够包揽全国比赛的各大奖项,可谓难上加难。

    一个师范类院校是如何在比赛中脱颖而出?10月31日,记者采访了江西师范大学双创中心老师、国赛金奖指导老师张曼云,她分享了一些宝贵的竞赛经验。

    “总结前三届大赛积累的经验,并结合互联网+大赛赛道特点,我们提前了将近一年进行布局。首抓的就是冲金项目,一个好项目的诞生首先必须拥有一个好的基因。‘芒果青年’是师大人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其特点不仅仅是师生们最爱去的食堂,更因为它是我们师大人自己打造的餐饮品牌。师范大学是‘芒果青年’的诞生地,是一个正在从大学中来到大学中去的项目。如今,已经走出了江西,年产值突破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其创始人姚智德是我校研究生毕业刚刚三年的学生,在校期间连续多次创业,今年是他创业十周年。这种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的精神正是我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所倡导的: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典型案例,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大赛最大的期许。因此在第三届国赛时,我们就带他去了西安现场观摩,为这一届大赛夺金埋下了一颗有力的种子。”

    与此同时,江西师范大学还重点培养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落地性较强的作品,以国际教育学院唐燕涛创办的佐优项目为例,一位大四学生,在校期间一年能赚几百万。还有就是抓成长性较好的创新项目,以卡乐体育项目为例,创始人李云峰在校期间连续创业,一年能赚几百万,一年的产值已迈入千万级。正是这样提前一年的布局,给江西师范大学带来了回报。在省赛中一举揽下5个金奖、1个冠军,在国赛总成绩位列全国第17位,是除985、211或工科类院校外,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

    除了在校大学生,比赛还吸引了毕业校友的助力。大赛规定,毕业5年之内的校友可以参赛。根据教育部的说法,一方面可以检阅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另一方面毕业校友重返母校参赛,不仅加深了校友和母校的情谊,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批在校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这一契机,一些毕业多年的师大学子也积极参与进来。

    以“芒果青年”为例,团队负责人姚智德说,“只要母校有召唤,我时刻准备着。”为提高团队成员的创业者思维,打造一支能战斗的团队,他带领参赛团队在公司各部门轮岗,甚至还把一些重要业务直接让参赛学生负责。因此,芒果青年团队的学生全部拥有企业一年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在全国参赛队伍中很少见。

    如今,这些参赛学生个个脱胎换骨,可以独当一面。团队队长肖锋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深圳大学。同时,肖锋在深圳大学就读后,还将担任“芒果青年”深圳区负责人。这些案例充分表明,互联网+大赛给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项目文案撰写,市场调研、竞品分析、数据的整理与核算,以及PPT、视频的制作等都不是一朝一夕一人能完成的,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来共同打造。”团队队长肖锋说,“在选拔之初,我们设置了很多道关卡,例如选拔那天是去年的是平安夜,很多原本报名的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来到现场,我们就是想看看在梦想和其他事情面前会如何取舍?”

    实践证明,这样选出来的团队都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作品的打磨也经过了数十上百次,多少个日日夜夜通宵改稿,很多次改到黔驴技穷、生无可恋,但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我想,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理想、勇气、执着和坚毅打动了每一场的评委,这群‘芒’碌而‘果’敢的年轻人最终拿下江西省冠军和全国金奖,成为全国64万个项目分之一,并站上五强争夺赛的舞台。”张曼云老师不无骄傲地说。

    继续发扬师大“钉钉子”精神

    据了解,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今年1月正式启动后,江西师范大学迅速跟进,总共发动学生申报创意作品2600余件,遴选140件作品予以立项,最后选拔了16支团队参加省赛。“到了省赛环节,正值南昌一年中最酷热的七八月,学校参赛师生全部留校封闭改稿和训练,有些老师每次都会到场,数不清多少个日夜通宵改稿,对于身心也是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钉钉子精神作支撑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双创中心陈军主任坦言。

    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后,江西师范大学的16支团队在省赛中斩获5金4银2铜,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先进集体奖,金奖数量位居江西全省高校第一名,推报的《芒果青年-打造中国校园服务综合体第一品牌》荣获省赛冠军及最佳带动就业奖。这个优异成绩的取得,为江西师大争夺总决赛注入了一份强心剂。最终取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除了蝉联全国先进集体奖,还填补了学校金奖空白,四届大赛终于圆了江西师大人一个金奖梦。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江西师范大学这几年实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大最重要学生赛事特等奖金奖的全满贯,并且连续两年进入互联网+大赛全国前20强,充分证明了师大组织学生竞赛的战斗力。“师大竞赛现象”的最现实作用,在于创造出组织学生竞赛的师大经验。而最宝贵作用,在于增强了师大信心。

    “无论过程如何不易、金奖如何难得,但我们最终成功捧到金奖回来,靠的是师大勇于攻坚、敢于胜利的师大信心。俗话说,信心比黄金还宝贵,这些年学校取得的一些重要成绩,靠的也是这种信心和信念,这股气只能鼓不能泻。”在表彰大会上,校长梅国平说,“参加竞赛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践行师大竞赛精神。做到敢想和会干,不敢想永远没有机会,不会干机会也等于零,只有敢想会干,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成就自己,进而能够回报社会和母校。”

    唱响双创教育的时代主题

    当今,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方兴未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兴。要想真正地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而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就必须探寻出学校、企业、创业团队共赢的合作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让社会资本真正走进校园,让大学生项目真正落地。

    校长梅国平认为,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能够取得如此出彩的竞赛成绩,在于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做法,也就是得力的职能部门+给力的竞赛团队+有力的激励保障+合力的双创教育体系,尤其得益于“四色融合”双创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合力,这个体系很有特色和成效,教育部简报专门刊发推广,师大也因此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事实上,江西师范大学是省内最早开办创业基础课的高校之一,从2015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不仅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双创教育,还邀请一线互联网大咖、专家团队面对面授课,启迪创新创业思维。

    通过鼓励学生创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要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创业的人格教育。同时,学校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为优秀的创业项目对接资金、导师、园区等各类资源,让大学生创业项目真正走出校园,落地社会并产生价值。

    为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因此提出双创教育的“四不负面清单”:不将创业成功作为双创教育目标;不脱离专业教育搞双创教育;不把双创教育等同于应用技能学习或者等同于双创教育锦标赛活动;不只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开展双创教育,而是将双创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师大的广大学子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插上创新创业的翅膀。

    率先出台完善激励机制

    要驱动一帮子人“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

    据了解,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挑战杯”竞赛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5年印发了《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完善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奖励标准。

    记者获悉,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也即将专门研究学生竞赛这个核心办学指标的提升事项,成立学生竞赛委员会来统筹协调全校各类学生竞赛活动,同时制定建立促进学生竞赛活动长效开展的保障制度、运行体系和统一分层的激励政策,包括将组织指导学生竞赛活动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第二课堂范畴,纳入学院年度考核体系,确立教师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成果在职称和岗位评聘中相应等级的教学科研成果认定标准,落实竞赛金银奖获奖核心成员保研政策,适度提高奖励标准等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新征程,江西师范大学创新思路精准加强内涵建设,高效推进包括学生竞赛等在内的核心办学指标提升,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着力建设一所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